繼“考拉”趙威之後,著名維權律師王宇取保候審後接受媒體採訪, 公開表示“悔過”。在指責原合作夥伴的同時, 王宇在採訪中表達了對西方社會“炒作”她被捕一案的不滿, 並拒絕接受一切捐款和境外的人權獎項。
但在我看來,趙威也好,王宇也好,文字認錯也好,央視認罪也好, 外媒採訪也好,都不過是一種強壓之下的結果,是一種被迫表態, 否則就無法解釋那些尚未“轉化” 的繫獄者為何不僅得不到媒體採訪的機會,而且一年多來音訊全無, 連家人都不知他們被關在哪裡,因此,與其說這種公開“轉化” 是趙威、王宇的選擇, 不如說是那些在後面用政府的暴力機器扭曲其命運的人的選擇。 在恐懼和不自由的狀態下,絕無真相可言。因此官方所導演的“ 認罪”“轉化”“指責”均無說服力, 只能更深刻地揭示中共政權機器的非人性化。
作為被中共政權監禁了5年的政治犯,我有親眼見到, 就監禁對人的“思想改造”“思想轉化”而言,多數情況下, 或多或少總是有作用的。首先,在處理政治性案件時, 中國的看守所、監獄幾乎阻斷一切信息渠道, 只允許被羈押者接受過濾後的信息, 監管者甚至完全阻止他們與家人的聯繫,在這種情況下, 對他們來說,時間概念被改變,外面世界的一年, 在他們的感受中可能會長達三年、五年,甚至更長。 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被部分“轉化”的, 何況這個過程還伴隨著司法當局隨時施加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酷刑。 如果這個信息阻斷、 精神壓力和心理酷刑的過程對中共政權來講並無時間限制, 根據不同的案子的需要任意拉長直至奏效,對此, 他們幾乎不受約於法律。
其次,當異議人士和維權者被捕之後, 他們面對的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一台專制機器的罔顧法律、 不擇手段的全力打壓,法律完全無法成為被羈押者的依靠, 外界的聲援也基本無助於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可以說, 這時候他們是以微弱身軀孤身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專制政府, 這個政權可以動用幾乎所有的辦法來對付一個弱小的個人, 從限制與外界接觸、到超期羈押、重刑威脅以及對家人的株連等等。 我們無法要求僅憑良心而起身呼籲維護自由的異議者、 維權者俱有全方位對抗專制政權國家機器的能力和鋼鐵意志, 他們在憑著她們的良知發出自己真實聲音維護正義和權利的時候, 絕大多數不可能做好犧牲家人乃至一切甚至放棄生命的準備。
對今天的趙威、王宇,我們不會也不應該有苛刻的指責, 即使趙威對任全牛的公開指控,也發生在任全牛被捕之後, 尚無證據表明任全牛的被抓是“名譽受損者”趙威的主動要求, 而王宇公開表達“轉化”的態度,則是在夫妻均被關押, 兒子偷渡被抓,整個家庭面臨巨大危機的情況下所做的。
因此,如果我們不曾與這些異議者和維權者一同承受苦難, 我們就不應去指責他們,甚至可以說,如果不對舊日“同道” 造成實質性傷害,一定程度上, 這種自我保護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他們真的被“轉化” 成功從此走向另一條生活軌跡,完全退出異議和維權群體, 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而他們此前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所做的貢獻和犧牲, 仍然值得我們牢記和感謝。中國社會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主體應在監獄之外,最後的勝利需要積累成績形成力量對比的變化。
還要看到,在專制社會中, 只有那些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會起身呼籲自由、民主、法治, 這種思考能力以及相應的蒐集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決定了無論他們如何 被扭曲,他們的思想也不會完全被“轉化” 到官方統一而狹窄的調門之下,因此,當趙威、 王宇們幾乎在以官方發言人的標準答案來公開接受采訪的時候, 我認為這只是審時度勢的一種個人利害選擇, 恰恰不能代表其全部的真實思想。我們還記得, 在斯大林借助基洛夫被殺而發起的大清洗運動中, 那些被冤屈的指控者在西方記者的眼前,在法庭上公開“強烈要求” 斯大林政權槍斃自己,1958年, 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面對官方壓力一度堅持說“ 任何力量也無法使我拒絕人家給予我的榮譽。你們可以槍斃我, 將我流放……幾年後你們將不得不為我平反昭雪。”然而, 當這種壓力和迫害的威脅從自身擴大到所愛的人的時候, 帕斯捷爾納克很快被迫宣布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不得不承認, 強權高壓在很多情況下是有效的,但是基洛夫案被冤屈者的“要求” 和帕斯捷爾納克的“拒絕”, 最終都沒有直接導致也沒有最終幫助避免專制政權的轟然崩塌。
經歷過反右、文革、六四的中國人, 不應該對這種政治高壓之下的思想“轉化”感到陌生,趙威、 王宇的“轉化”不過是一種歷史的回放, 如果說它能夠給我們什麼啟示,那麼, 最重要的是讓全世界看清楚專制政權可以如何採取毫無底線的手段對 自由聲音進行壓制,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專制政治下的抗爭不是兒戲, 而是一場文明與野蠻的真正的較量。
專制者可以聽到它所需要的被“轉化”者的各種表態, 但它無法掌握人們內心真實的想法,政治壓制力度越大, 中國政治越具有不可預期性,而壓製造成的最後反彈也會越大。 我們可以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但我們需要在挫折中變得成熟和智慧,更需要內心的堅守—— 永不放棄。
2016年8月1日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華人民主書院立場。)